三月初十,
國際古跡遺址日。
谷雨是二十四節(jié)氣在春季的最后一個節(jié)令,春去夏來,季節(jié)交替,這時節(jié),往往是有人歡喜有人愁。喜的是冬麥抽穗揚花,豐收在即,農(nóng)民一邊滿懷著豐收的喜悅,一邊又忙著播種春耕秋收的作物。此時又是百花盛開,姹紫嫣紅,春天的美,逐漸綻放到了極致,有人感到賞心悅目,有人則生出樂極生悲的隱憂。
本期紅色壹號酒小編,就跟大家分享一首這樣的酒詩,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,在人到中年時寫的一首詩《會稽絕句》:
年年谷雨愁春晚,
況是江湖兩鬢華。
欲載一樽乘興去,
不知何處有殘花。
其實曾鞏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,特別純粹,就是傷春。因為谷雨已經(jīng)是晚春,晚春之后,必然是百花凋零。此時此刻,詩人的思緒由花及人,自嘲已經(jīng)是52歲的年紀,年過半百,兩鬢花白,細膩的詩人情愫,讓他與即將殘敗的春花同病相憐。惺惺相惜之下,詩人便想,不如攜一樽酒,乘一只小船,去四處尋找這晚春時節(jié),還殘存有鮮花盛開的去處吧。
有人或許會解讀說,此時的曾鞏,擔任越州、也就是今天紹興的通判,已經(jīng)是第三年。三年前,本來在京師的館閣里做他的集賢校理,埋頭整理了大量古籍,學問是相當了得,卻不想因為討論王安石新法的時候,把王安石和司馬光都給得罪了,50歲這一年,不得已請求外放,做了這越州通判。
因此這首詩以“谷雨愁春晚”和“何處有殘花”,來感慨自己人到中年,卻命途多舛、好景不再,是很容易理解的。但如果你要是了解了曾鞏任職地方時候的施政策略,你的看法或許就會改變。因為其他反對變法的人,會和新法硬扛,而曾鞏卻總能在施行新法的過程中,讓老百姓從中得到實惠。
比如他任越州通判的時候,越州從酒坊征收的賦稅,專供衙門的辦公經(jīng)費。但從酒坊征來的稅賦有限,不夠政府開支,于是就把不足部分分攤到了老百姓身上,并且規(guī)定了以7年為限。但期限到了之后,官府依然從老百姓身上征收重稅。曾鞏了解情況以后,就迅速叫停,老百姓的負擔得以減輕。后來又任職齊州、襄州、洪州、福州、明州、亳州等地的知州,也多有政績。
當然他也反對與民爭利,但他總能找到平衡解決的辦法。只是他寡言少語,做得多、說的少,因此他的政績鮮為人知罷了。如果說北宋文官中,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人物有哪些,曾鞏絕對榜上有名。而蘇軾也稱贊他是“曾子獨超軼,孤芳陋群妍”。而曾鞏在越州施政三年,政績斐然,又怎會徒增煩惱,做無病之呻吟呢?
所以我們讀詩,知人論世固然是一種好方法,但詩人筆下的詩情畫意,有時候也不過是一時興起,即景賦詩而已,不必過分解讀。
今天是2024年4月18日,
三月初十, 國際古跡遺址日。
承諾之所以貴重,
就在于它要能實現(xiàn)才行!